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海洋广东”论坛暨广东历史学会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台山召开

2020年11月14日,由广东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海洋广东”论坛暨广东历史学会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广东台山上川岛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科研机构、文博部门的学者代表130余人参加会议。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李庆新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章扬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员李锦钦等出席开幕式。

\
 

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史学界一直中国史学的重要方面军,是中国南方的史学高地,广东史学发展与广东历史学会密切相关。海洋史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参加本次论坛的人数有百余人,可见中国海洋史研究已然成熟壮大。广东史学界贡献良多,其中《海洋史研究》集刊自创刊以来,聚集了一批研究人才,集中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成果。他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对海洋史的理论方法进行反思、总结,构建中国海洋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致辞指出,广东历史学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历史学专业社团之一。70年来,广东历史学会在历任会长杜国庠、金应熙、胡守为、陈春声等知名学者带领下,始终秉承岭南史学优良传统,扎根粤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史学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积极的贡献。广东是中国海洋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以海洋为核心因子的岭南文化也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本次研讨会以“海洋广东”为主题,议题丰富多样,既包括历史上“海洋广东”与东亚海洋文明,“海洋广东”与全球海域交流等历史问题;也包括当代“海洋广东”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现实问题;还包括海洋史学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等理论问题。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海洋广东”这一议题的应有之义。我相信通过大家的深入研讨,必将极大地推进“海洋广东”、海洋生活史乃至中国海洋史的研究,总结各种历史经验,揭示内在历史规律,把握总体历史趋势,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广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走在前列提供学术动力和智力支持。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李敏致辞表示,海洋史学是当今备受学界瞩目的热门学问。广东得天时、地利、人和,在南海史地、中西交通、华侨华人等诸多海洋史研究领域拥有传统的先发优势,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雄厚实力。近年来,广东社科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海洋史研究学术创新,致力于中国海洋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海洋社会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东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与海洋文化、海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等领域,取得可圈可点的丰硕成果。今年也是广东历史学会成立70周年。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和发扬前贤追求真理、艰苦奋斗、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而献身学术的精神追求、道德风尚和严谨学风,用历史的智慧,点亮走向未来的路径,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和广东史学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共台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致辞中介绍,台山是“全国第一侨乡”,超过百万的台山籍乡亲旅居海外百余个国家,因而有”内外两个台山”的美誉。台山也是海洋大市,海域面积2717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697公里。有广海湾和镇海湾两大海湾,大小海岛(礁)349个,其中上川岛、下川岛分别为全省第二、第六大岛。台山有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底蕴,他希望与会学者在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同时,关注台山、研究台山,希望能够与广东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等国内的海洋史、华侨华人研究相关平台合作,共同推进台山海洋文化的研究。

广东历史学会原副会长李鸿生在致辞中表示,广东历史学会是在著名思想史学家、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创始人杜国庠、杰出历史学家陈寅恪等学者的倡导下成立的我国最早的省级历史学专业社团之一。广东历史学会成立之后,就重点围绕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经济史等领域展开了探讨。改革开放之后,在广东历史学会的倡导下,广东历史学界围绕中国近代史开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领域展开探讨,涌现出一批成果,使广东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镇之一。希望广东历史学会继续带领学界同仁把广东史学推上新台阶。

主题发言环节王建朗研究员主持。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作了《海洋史学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之我见》的发言。他认为,海洋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点不仅是人的活动,而且涵盖海洋自然规律、工程技术等学科内容。对于青年学者来讲,应注重文理学科交叉,大力进行古今文献和水下考古资料的搜集整理。在研究视角方面,应注重海、陆两种不同视角的异同,带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关怀。

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作了《地域社会研究的海洋视角——从地域社会中寻找流动的历史》的发言。他认为,海洋社会的地域研究需要超越国家和乡土视野,把人固定在土地上是王朝国家的秩序的基础,也造成了对海洋人群与历史研究的陆地视角式的理解。流浪是海洋人群的日常生活常态。因此要打破农业文化和陆地视角的局限,对历史上的跨国移民、海盗倭寇、河海贸易、口岸城镇等问题,都会有全新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教授作了《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的发言。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海洋政策出现了新变化,不论从军事防御,还是经济贸易,国家更加重视海洋,海洋对国家和民众的重要性都空前增加,特别是首次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使具有巨大经济和技术优势的中国作为贸易主体参加亚洲海洋贸易,真正成为亚洲海洋贸易最重要的发动机,推动亚洲海洋贸易进入全新的阶段。

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技术总监孙键研究员则作了《从水下考古发展看古代航海生活》的报告,从近年出水文物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古代航海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

暨南大学张应龙教授则作了《赶海人:阿联酋迪拜的广东新侨》的发言。从近年来对迪拜的广东新侨的社会调查入手,用生动的案例讲述广东新侨在迪拜的海外谋生方式、商品贸易结构以及所遇到的困境,揭示出当代中国人“走出去”谋生的新发展、新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朱明教授作了《21世纪以来印度洋史研究的全球史转向》的发言,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印度洋史研究出现从区域史向跨区域史拓展,时间上从近代早期转变为长时段的研究,进一步摆脱西方中心论,转向东方,关注印度洋世界内部的流动,体现了亚洲内部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底层劳工和普通人。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多样化的世界、多元性的文明和谐共存有着一定借鉴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在西方历史的发展模式之外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主题发言后,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于逢春教授,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论。当天下午,与会学者就海洋历史文献、历史上“海洋广东”与东亚海洋文明、“海洋广东”与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史学理论建构等主题展开研讨。

与此同时,2020(第三届)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也在同地举行,14名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刘迎胜、暨南大学金国平、钱江、南开大学常建华、郑州大学于向东、北京大学吴小安、中山大学刘志伟、曹家齐等教授应邀参与论文点评。

15日早上,会议举行闭幕式,金国平、常建华、吴小安、王建朗、李庆新以及中国科学院韩琦、福建师范大学刘义杰、海南大学闫根齐教授等参与圆桌讨论。

据悉,“海洋广东论坛”、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自2008年以来精心打造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海洋史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海洋史研究》(CSSCI集刊),团结了了国内外一批海洋史研究学者,成为有海内外影响的海洋史研究机构。

\

上一篇:“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在广州正式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