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辨——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作者:
方维规
关键词:
汉语结构
汉语精神
中国思维
思辨形式
中西语言比较
摘要:
欧洲人在明末清初对汉语的最初印象,是后来人考察汉语的起点,一些观点甚至延续了几个世纪,比如:汉语简略生动,但语焉不详;又如:汉字丰富多彩,却资源不足。之后,洪堡从其语言哲学理论出发.追究“汉语精神”亦即汉语与思辨的关系,认为汉语不追求语法上的精确概念,他的价值判断倾向于西方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洪堡之后的一个典型的西方观点是:汉语因为汉字结构而不太适合于抽象思维,更有利于直观的形象思维;中国思维较多地带有审美和伦理色彩,缺乏理论性和思辨性,汉语特性使哲学思考充满模糊性。而所谓欧化文法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不少新文化、新文体倡导者的认同。
上一篇:“进化”视野下的经学阐释——陈柱经学研究
下一篇:以科学与理性的名义:新文化运动中的海克尔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