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现在,我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我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报告。
一、本届评奖的基本情况
根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每两年举行一次评奖的规定,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我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于2012年7月启动,到2013年3月为止,全部完成申报、初评、复评、终评、核准、公示等各项工作,整个活动严格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本届评奖共收到申报成果近1200项,共评选出优秀成果228项,其中一等奖39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116项。
二、本届评奖工作的主要特点
本届评奖活动在总结前几届评奖工作和借鉴兄弟省市评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评奖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评奖机制更加完善。经过四届评奖工作的实践和调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办法和评奖程序在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上已经得到社科界的广泛认可。本次评奖中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程序公正、质量优先的评审原则。一方面,我们将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新增了港澳台及国际问题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两大类,保证了小学科成果在评审过程中不被忽视,另一方面,我们增加了评审专家的人数,在统计分数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从而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二是社会影响不断提升。近年来,参与评奖的成果数量持续上升,本届达到了近1200项,创下历年新高。从申报者来看,既有党政机关领导,又有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我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长江学者和珠江学者。从成果来看,学术水平很高,例如我省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四本著作都参与了本届奖项申报,该文库代表了我国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另外,在申报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也接到大量的相关咨询电话,表明了这一奖项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在不断上升。
三是异议投诉持续减少。由于我们不断完善评审机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本届评奖没有接到有效的异议投诉,创下我们连续四届保持有效投诉为零的记录,说明社会各界对评审结果是广泛认同的。
三、本届获奖成果的特点
总的看来,本次获奖成果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归纳起来,本届评奖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由于我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社科界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加大,我省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创新和理论创新得到了长足发展。本届获奖成果也涌现出十多项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例如,胡潇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通过对马恩意识形态学说的全面梳理和实质探寻,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马恩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解,为正确贯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方针,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学理支持和思想参照。梁道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为我们拓展了对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的新路子,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理论。
二是学术研究更加贴近改革实践。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土壤,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本次获奖成果中有更多的作品关注到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体现出广东学者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如岳经纶的《转型期的中国劳动问题与劳动政策》,关注的是转型期我国的劳动问题与劳动政策,内容涉及全球化与中国劳工、失业下岗、农民工、劳动立法等诸多方面。刘亚平的《走向监管国家——以食品安全为例》研究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周裕琼的《QQ群聊会让人更相信谣言吗?——关于四则奥运谣言的控制实验》关注新兴的网络文化问题,谢建社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探讨农民工问题等等。这些优秀作品彰显了广东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所具有的学术风貌,体现出广东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三是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我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突出加强了重点学科和优长学科建设,积极扶持特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本次评奖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立足于“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具体语境中,对古代文体形态、文体史料、文体观念与理论等问题进入深入论析,展示了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的复杂性、丰富性,被外省学者誉为我国当前古代文体学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熊明辉的《诉讼论证:诉讼博弈的逻辑分析》研究逻辑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是我国当代法律逻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段华明的《城市灾害社会学》深化了灾害社会学研究,注重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减灾对策,增强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质,对于防灾减灾事业和社会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是决策咨询成果引人注目,服务大局能力持续增强。本届调研报告类的获奖成果共有32项,内容涉及建设幸福广东、双转移、建设海洋强省、建设现代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区域合作、加快政府转型、党政干部环境绩效考核、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我省重大现实问题,其中不少对策及建议已被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采用,进入实际运作层面,对我省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刘小敏等人的《我省社会建设的理论与战略研究》从理论上阐明社会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通过准确研判广东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广东社会建设的具体对策,受到省委领导的重视。吴超林等人的《广东“双转移”的经验、问题与战略思考》全面总结了广东“双转移”的重大成效与重要经验,对“双转移”战略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思考,前瞻性、多维度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对策建议,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
五是学术国际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力推进,广东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发展,研究成果与学术规范日益同国际接轨。外文获奖成果从第一届的3项跃升到本届的18项,学科涉及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等,其中获得一等奖的论文达5篇之多,均发表在国外著名期刊上。在这些获奖作品中有很多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的例子,这进一步反映出广东社科界越来越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对于打造理论粤军,提升本土学术品牌,扩大广东学术国际影响有着积极的意义。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我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工作已圆满结束。我谨代表评审委员会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付出辛勤劳动的评审专家和支持本次评奖活动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要继续把两年一度的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和三年一度的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工作抓紧抓好,进一步调动我省社科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在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广东华侨史》工程专程研究项目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特别委托项目